登录 注册 退出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特产 > 地方美食 正文

扬州风雅,从淮扬美食开始

作者:admin 时间:2022-09-21
导读:

作者:李杜 李庆荣 王菲

来源:扬州学习平台

悠久的历史文化,精致的烹饪技艺,在2500年的历史沿革中,美食与文化密不可分。扬州美食让无数文人墨客心所向之。如今,文思豆腐、大煮干丝、蟹黄汤包等扬州经典美食早已占据了扬州人的餐桌,外地游客也纷纷慕名而来,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扬州味道。

扬州美食清淡雅致,也是中国的文人菜。来扬州吃美食,其实就是来感受那一份与生俱来的闲逸味道。她的发展如同一幅历史长卷,博古论今,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名菜,这些都来自于民间,经过一代又一代厨艺大师的加工和创造,又回到了民间,走向了世界。

一席扬州红楼宴

人人都说《红楼梦》是以“声色饮馔之幻”来警示人生哲理。然而据专家考证,曹家世居南京和扬州60余年,曹雪芹先生幼年随乃祖在任上,饮食之道,耳濡目染皆为扬州佳味。曹先生在《红楼梦》书中多次提到的多种食材以及口味特色,和扬州菜吻合度极高,形成了今人探索红楼菜式的基础。

鹅菜是很多扬州人喜欢一道美食,而说到鹅菜,最为出名的当属《红楼梦》中的扬州名菜——胭脂鹅脯。一只鹅,脯处最为肥美,红色如同胭脂色,吃起来,先是鹅皮的香与脆,入口则是肉质的香与醇。

而说到红楼宴的细点,晴雯包子和枣泥糕也是首当其冲。

《红楼梦》第八回中说到:“……宝玉问晴雯道:‘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,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,我想着你爱吃,和珍大奶奶说了,只说我留着晚上吃,叫人送过来的,你可吃了?”由此可见,晴雯爱吃豆腐皮包,所以扬州的豆腐皮包也叫晴雯包子。在扬州,凡是包子铺,都有此一味。豆腐皮包的最大特点就是面皮又白又薄,不会粘牙,里面的馅儿鲜美多汁。

枣泥山药糕则出现在《红楼梦》第十一回,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老爷太太们更倾向于单纯原始的食材味道,枣泥馅的山药糕肯定是补益身体且入口即化。如今这样的点心在扬州宴席上已经很常见了。

推荐地点:扬州迎宾馆

推荐菜品:胭脂鹅脯、豆腐皮包、枣泥山药糕

诗情画意品船宴

船宴,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设宴,大家泛舟于江河湖泊之上,在赏景的同时还能尝到美味佳肴。其实,要的就是这一份雅意。

据扬州史料记载,最有名气的船宴莫过于隋炀帝巡幸扬州。从隋《食经》听记的数十种品菜中,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一代文学巨匠欧阳修使扬州水上船宴变得文气起来。在扬州这样一座自古便被诗文浸润的城市,饮宴活动必定题诗吟对助兴,对于会吃又讲情调的扬州人,船宴可说是正对胃口。

旧时文人墨客诗境里的情调在扬州古运河船宴里几乎原样重现。桨声灯影里,华灯初上时,美景、美味相结合,品尝起来别有一番情趣。

推荐地点:瘦西湖南门

推荐菜品:松鼠桂鱼、烩鱼腹、煮鸡头

人间至味是家宴

用“别致”来形容汪氏家宴,我觉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。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汪曾祺非常平民化的饮食观。

汪曾祺19岁离开家乡读书,40年后才重返故乡路。故乡的人、事、景,还有故乡的食物时时让他魂萦梦绕。散文《故乡的食物》中,高邮的杨花萝卜、茨菰、荠菜、茶干、麻鸭、鸭蛋、螺蛳、青虾、鲇鱼、虎头鲨等做成的菜肴,都让他回味无穷。

汪氏家宴中有一道特别的菜:油条揣斩肉,汪老称其叫“塞肉回锅油条”,将油条切成一寸左右的段子,掏出内里,塞入肉茸、葱花、榨菜末,下锅一炸,酥脆香溢。

蒲包肉则是汪老笔下的高邮名吃,清香沁人,不油不腻,咸淡得当,堪称一绝。利用当地盛产的蒲草编成草包,将精选的后腿肉粗粗地剁碎,和少许的淀粉混在一起,用豆腐皮一裹,蒲包扎成腰形,放大量的香料煮。只需撕开蒲包,直接空口吃才最正宗。

杨花萝卜在扬州也很受欢迎,红皮白心,很是好看。吃起来,细、嫩、滑、香,令人赞不绝口。

汪氏家宴,情中有菜,菜中有情。吃时是家宴,食后就是一段情。

推荐地点:高邮汪味馆

推荐菜品:油条揣斩肉、蒲包肉、杨花萝卜

不施粉黛的扬州味道

烫干丝绝对是扬州人的最爱,也充分体现了南方小吃的特点之一:清淡。开水一浇的粗细均匀的干丝渗入麻酱油的特殊的美味,虾米的鲜美,干笋丝特有的脆,不单调,每一种食物都发出自己的优点。而圆锥似的外形更增加了人的视觉感,清淡,四合一的复杂滋味,让你层层递进自己的味蕾。

盐商的推崇让红烧猪头留名史册,为求食客省事,更是拆去整个猪头的筋骨,做成了大名鼎鼎的扒烧整猪头。“扬州三头”里,若是没有它,怕是要少了些意趣。

推荐地点:冶春

推荐菜品:烫干丝、翡翠烧麦、扒烧猪头

一城一味,一座城市的美食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、社会变迁、文化传承。在扬州,一道道美食不仅仅是徜徉舌尖的醉人味道,更是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与食客们内心和灵魂的碰撞。杯箸流连,让我们一起感受扬州的历史、现在和未来。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加载中~
加载中~

相关推荐:

Copyright © 2018-2030 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 15266660787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874号
鲁ICP备17056173号-5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