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 退出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传统 > 非遗文化 正文

李成者:“点石成金”的非遗传承人

作者:admin 时间:2022-11-24
导读:

李成者:“点石成金”的非遗传承人

作者:潘益慧 王晓阳

“我现在做的是彩石镶嵌作品《清明上河图》清朝版,总共六块,目前在做最后一块,预计很快可以完工。”近日,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陶山镇,彩石镶嵌工匠李成者指着眼前的彩石镶嵌作品,笑着说。

彩石镶嵌起源于明嘉靖年间,在浙江温州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它采用石雕、浮雕与花板雕刻相结合的技法,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,配石成图,精制成多种工艺美术品。2008年,“彩石镶嵌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三年打磨一件作品

李成者的工艺雕刻厂坐落在温州瑞安市陶山镇的乡间小路上。这座用彩钢棚搭建的作坊,环境看似简陋,但一件件精美的彩石镶嵌作品都是从这里诞生走向国内外的,有的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,有的则点缀了G20杭州峰会。

走进雕刻厂,李成者正手持工具忙碌着。他和同事们将一块块雕刻好的彩石,镶嵌在大理石面板上。各色各样流光溢彩的彩石,在匠人们巧夺天工地打磨与雕刻下,深度还原了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汴京城里,那熙来攘往的热闹繁华景象:街道上络绎不绝的车辆,集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……不仅场景栩栩如生,连人物的眉眼都鲜活生动。

为了雕刻《清明上河图》这幅巨幅彩石镶嵌作品,李成者和他的团队整整倾注了三年的心血。现在雕刻工作已进入到尾声阶段,很快,这件长20余米、高1米的彩石镶嵌作品将呈现在大家面前。

李成者告诉记者,彩石雕刻需要极大的耐心。要想呈现出画面的立体感、层次感和精致感,需要对局部进行无数次的精雕细琢。大到山川湖泊、小到人物的发丝,都需要在前期进行反复琢磨和刻画。以《清明上河图》这一作品为例,就要特别考究对人物脸部细节的处理,要想将3000多个不同人物的神态做得逼真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有的人物只有米粒般大小,如果耐不住性子,很容易半途而废。“要耐心,要全心全意地投入。”李成者说。

“点石成金”的背后,是手艺人倾注的无数智慧和心血。

两代人续写“点石成金”梦

“点石成金”的背后,是李成者这样的手艺人倾注的无数智慧和心血。

初中一毕业,李成者就跟随自己的父亲李庆龙学习彩石镶嵌技艺。李庆龙与其弟弟在1981年创办了工艺雕刻厂。当时,李庆龙的彩石镶嵌作品在国内外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,慕名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。

20世纪90年代,是雕刻厂最辉煌的时候。当时雕刻厂的业务非常繁忙,有近百来名员工从事着雕刻工作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工艺品市场逐渐萎缩,再加上制作彩石镶嵌作品耗时长、收入低,员工们开始纷纷转行,另谋他路。偌大的雕刻厂,如今只剩下十来名老手艺人,在坚守着这门非遗技艺。

1971年出生的李成者便是其中之一。30多年来,李成者一直守在这间略显陈旧的厂房里,在“叮叮咚咚”声中,日复一日地打磨着彩石镶嵌技艺。当看着一颗颗石头在自己手中幻化成色彩绚丽、形象逼真的彩石镶嵌作品时,李成者总会无比骄傲和自豪。他说:“彩石镶嵌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是国宝,我们一定要将它传承下去!”

近年来,在推广彩石镶嵌非遗技艺的路上,李成者不遗余力:为国旗教育馆制作彩石镶嵌作品;在中秋节、春节等传统节日推出相关的作品;通过瑞籍学子家乡行等活动,展示彩石镶嵌技艺。他想通过这些活动,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非遗技艺,从而喜欢上这门技艺。如今,在李成者和他的师兄弟心里,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招收和培养几名徒弟,让彩石镶嵌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
“民族传统文化延续百年甚至千年,失去哪一部分都是缺憾。我要把父亲的这份担子挑下来,继续把非遗传承下去,做好文化传承。”李成者说。

作者单位:温州瑞安市融媒体中心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加载中~
加载中~
Copyright © 2018-2030 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 15266660787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874号
鲁ICP备17056173号-5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