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 退出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传统 > 非遗文化 正文

内画非遗传承人王蒙良:在方寸之间描绘大千世界

作者:admin 时间:2022-11-24
导读:

内画非遗传承人王蒙良左手握壶,右手持笔,端坐桌前,在方寸大小的鼻烟壶内壁上精心勾勒,画笔游走其间,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由此诞生。

走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“一帆内画”工作室,映入眼帘的便是玻璃橱窗内整齐摆放的精美内画作品。有惟妙惟肖的人物、气势磅礴的山水、栩栩如生的动物……一件件鼻烟壶内画作品活灵活现、出神入化。

王蒙良正在进行内画创作。(摄影: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)

小壶里有大乾坤

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,诞生于清代嘉庆年间,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,在玻璃、水晶等材质的壶坯内,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。目前,内画分为京、冀、鲁、粤、秦五大流派,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、发展最快。2008年6月7日,内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“内画和鼻烟壶是相辅相成的,说起内画就能想起鼻烟壶,说起鼻烟壶也就能想起内画。”王蒙良笑着介绍道,“鼻烟壶曾是古时达官贵人、皇亲国戚特定使用的物品,其象征着身份的高贵,后续逐渐地成为了内画的重要载体。”

“方寸天地,笔墨丹青,用一壶尽纳万象乾坤。”说的便是内画。作为内画的第四代传承人,1991年,王蒙良受深圳民俗文化村的邀请,由北向南来到深圳,开始了他的内画创作和传播之旅。

在说起自己学习内画的过程时,王蒙良一直离不开两个字“热爱”。“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小人书、收集火柴盒,每次看小人书的时候,我除了被情节吸引,还会被书中所画的人物所吸引。”王蒙良表示,时间久了,自己开始不满足于只是看,同时也会照着小人书上的人物进行临摹,而火柴盒上手绘的山水画、人物画,也让他爱不释手。就在临摹小人书和火柴盒再也无法满足他的兴趣时,14岁的他只身前往天津求学,从绘画基础开始学习,之后在河北美专、天津学院学习深造,自此打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基。

“我学习内画纯属偶然,当时一个师姐拿出了一个瓶子,里面画的是十八罗汉。师姐跟我说,这是在里面画出来的。我当时听了很震惊,反问师姐,怎么可能在这么小的瓶子里画画?”初见内画,王蒙良又是怀疑又是惊奇。1986年,王蒙良进入河北省廊坊市工艺美术品公司,当时正好赶上中国内画大师刘守本招收徒弟,自此王蒙良的内画事业拉开帷幕。“我作为一个外画弟子,在内画领域从最基础的工具使用学起,再到内部一点一点勾勒,到最后成品展现,用了两年的时间。因为热爱,两年里我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用来画内画。”王蒙良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经历,记忆犹新。

为了让自己的内画技艺得到提升,王蒙良参加了鼻烟壶精英大赛,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位老师,中国内画泰斗、“冀派”内画创始人王习三。在跟王习三大师学习的过程中,王蒙良不断总结经验,吸收“京派”和“冀派”内画的特点,将以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画相结合,逐渐形成了自己古朴细腻的艺术风格,并创作出了一项“内画油画造壁”技法。

图为鼻烟壶内画作品《清明上河图》。(摄影: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)

创作源于生活

方寸之内显日月,股掌之上惹人怜。创作时,画师需要从内径极窄的壶口伸入画笔,在水晶容器磨砂内壁上反向绘画。

据王蒙良介绍,内画作为“袖珍艺术”,创作它时所使用的工具也都经过精细化的处理。“首先,这个壶的内壁都经过磨砂处理,这道工序又被称为‘串膛’,这样子可以让颜色更好地附着于壶内。之后再用我自己特制的勾笔,大约20厘米的金属杆,并成弯钩,在弯钩处绑上狼毫,从瓶口伸进,然后进行反向绘画。”

图为绘制内画所需的特制工具钩笔。(摄影: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)

王蒙良在进行内画创作时,每画一个部分总要先长吸一口气,缓慢呼气至屏息,再开始作画。“我在画每一部分时,只要还没完成,我都不说话、不呼吸,这样可以保持手的稳定。”王蒙良向记者介绍道。

在谈及自己内画的创作灵感时,王蒙良就说了两个字“生活”。在创作初期,王蒙良曾拿到过一个金发晶的水晶。在创作过程中他需要考虑到金发晶本身材质的限制,“我当时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,第一感觉就是秋天,金灿灿的。”在确定好情境后,王蒙良回忆起自己在河北老家的场景。小时候的他,经常和朋友们在金黄色的芦苇荡玩,曾见过一只狐狸,狐狸的毛色正好和整个金发晶相呼应,“在那一刻,我就确认了这幅作品怎么去创作,就是一个狐狸,在芦苇荡里面跑动、猎食。”王蒙良表示。这个作品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,目前已被收藏家收藏。

非遗在传承中绽光彩

在传承和发展上,王蒙良表示,一方面是内画鼻烟壶非遗传统技艺不能丢弃;另一方面是将内画技艺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。比如,将内画制作成大众生活中常见的物件,比如钥匙扣、杯具等。“内画艺术不仅表现在鼻烟壶上,同样也可以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贴近人们的生活,走进寻常百姓家。”王蒙良说。

同时,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王蒙良始终不忘初心。如何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将内画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,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。近年来,王蒙良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传承人,他利用小学第二课堂传授内画创作,并在国内各个城市进行内画文化交流。此外,他还先后飞往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内画宣传。在他眼里,多方力量的投入,能够带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。

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有兴趣去了解内画的文化历史,为了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技艺失传,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推广内画,让大家去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。”王蒙良说。

未来,王蒙良表示还会继续开设内画兴趣班,找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。(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艺戈 王磊)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加载中~
加载中~
Copyright © 2018-2030 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 15266660787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874号
鲁ICP备17056173号-5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