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 退出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艺术 > 曲艺 正文

作者:admin 时间:2022-12-07
导读:

莆仙戏: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

作者:陈荣富 卞军凯 林剑冰

福建学习平台

订阅

莆田市开展莆仙戏曲进校园活动,让孩子们爱上莆仙戏。 林剑冰/图

在莆田市梅峰小学,老师们指导学生表演一些莆仙戏基本动作。 林剑冰/图

在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卓村,群众在观看莆仙戏演出。 林剑冰/图

源自宫廷的传统戏曲,一直深受百姓喜爱

2015年6月28日19时许,家住莆田市区凤山小区的陈奶奶抱着凳子慢慢走下楼。楼下的小区广场上,热闹的莆仙戏即将开演。小区里有座祭拜关公的武圣庙,6月28日是关公农历生日,所以大家专门请剧团演戏三天以示庆祝。陈奶奶说,虽然天气炎热,但每晚看戏的都有100多人,去晚了就得自备板凳。

以莆仙戏演出庆祝节日、喜事,是莆仙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。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的诗句中记载:“抽簪脱袴满城忙,大半人多在戏场”,足见当时莆仙戏的演出盛况。清朝道光年间仙游县令陈盛韶也在其《问俗录》一书中记载:“俗喜歌舞,里巷婚丧,靡不演剧。”时光荏苒,莆仙地区百姓爱看莆仙戏的兴致丝毫不减当年。据了解,目前在莆仙地区活跃着120多个民间剧团,每年演出数量超过5万场。

莆仙戏在老百姓中深受喜爱,但其起源却来自唐代宫廷。据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介绍,唐开元年间(公元713-741年),莆田江东村女子江采苹被选入宫中,深受唐明皇李隆基宠幸,赐封梅妃。梅妃之弟曾入宫进觐,获封为国舅,他回莆田时,唐明皇赏赐一部“梨园”,带回家乡欣赏,于是宫廷教坊歌舞传播到莆仙地区。因此,莆仙戏曾有“集盛唐古曲之精英,留霓裳羽衣之遗响,采宫廷教坊之荟萃,取山村田野之歌调”的美称。

宫廷歌舞在莆仙地区落地生根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又逐渐博采众长,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和本地乡土音乐的精华。到宋代,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兴化杂剧”,分为生、旦、贴旦、靓、净、末、丑“七子班”,并有一套十分优美的综合歌、舞、念、打的表演形式和科介。清末,又增加了老旦,故称“八仙子弟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莆仙戏又迎来发展新时代。在保留5000多个传统剧目的基础上,又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。林金标介绍说,陈仁鉴、郑怀兴、周长赋等一批剧作家创作的剧目,特别是新编历史剧,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。近几十年,莆仙戏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大奖,其中,《春草闯堂》、《状元与乞丐》等剧目在全国各类剧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。《江上行》荣获中宣部“五个一”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“文华奖”。

这种千年不绝的文化传承,让莆仙戏深深融入了当地群众的血脉中,甚至走到哪里都不舍弃。1995年成立的三明市莆仙戏业余剧团,就是一批当年从莆仙地区参加三明建设的戏曲爱好者组成。他们退休后自掏腰包购买乐器、建排练厅,凭着一股热情自学莆仙戏,从排演小戏、折子戏成长到能表演整场大戏,不仅应邀到永安、沙县、明溪等地巡回演出,还获得过全市曲艺会演的多个奖项。

艺术家们呕心沥血,让莆仙戏扬名海内外

1962年,老舍先生在观看了《春草闯堂》后,写下了《观莆仙戏春草闯堂》一诗:“可爱莆仙戏,风流世代传。弦歌八百曲,珠玉五百篇。魂断团圆后,笑移春草前。春风芳草碧,莺啼艳阳天。”

2015年6月初,“莆仙戏宝岛校园行”一行来到台湾台南长荣大学时,也表演了《春草闯堂》这部戏,台湾大学生们不仅觉得好看、新鲜,不少学生还上台学习表演轿夫诙谐的角色;距此一个月前,在泰国普吉市石桥体育中心举行的“2015中华文化大乐园——泰国普吉营”闭营式上,由小演员们表演的莆仙戏《春草闯堂》让人眼前一亮,给泰国民众带来了一股浓浓的中国戏曲风。

大受好评、久演不衰的《春草闯堂》,是当代莆仙戏的代表性剧目之一。这部戏原名《邹雷霆》,原剧在莆仙戏众多传统剧目中并不突出,后来在陈仁鉴、朱石凤等莆仙戏大师的精心改编、导演下,《春草闯堂》一举成名,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《春草闯堂》。2009年,文化部举办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,《春草闯堂》荣列18部剧目之一。

《春草闯堂》的创作成功,凝聚了莆仙戏艺术家们的心血,也是他们为了莆仙戏呕心沥血的一个缩影。去年5月,著名莆仙戏艺术家朱石凤老先生因病去世,社会各界一片惋惜之声。出生于1927年的朱石凤,是仙游县贫苦家庭出身,10岁就入戏班从艺,攻文旦、花旦、跨青衣,并逐步成为戏班“台柱子”。1952年后,朱石凤长期担任仙游县鲤声剧团导演,改编导演了《春草闯堂》等许多精品剧作,并且培养了梅花奖得主王少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,被誉为莆仙戏的“乳娘”。2008年2月,朱石凤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传统戏剧类)代表性传承人。直到去世前夕,91岁高龄的朱石凤还在观看和指导莆仙戏演出。

谈到老艺术家的付出,林金标掏出钥匙,打开办公室的保险柜,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很有沧桑感的厚书——《莆仙戏传统科介》。科介,是古代戏曲中对动作、表情等表演的介绍与提示。传承千年的莆仙戏,一直没有一本理论著作。为了补上这块空白,莆仙戏老艺术家黄文狄凝聚多年心血,将各行当表演艺术全面记述,并遴选莆仙戏各行当匠师分别担任艺术动作“模特儿”,再聘请画家写生绘图,编著成这本图文并茂的《莆仙戏传统科介》。全书18万字、附图813幅,是黄文狄毕生的艺术心血结晶。此书在全国剧坛反响之大、评价之高,从扉页收录的梅兰芳大师给黄文狄的一封信就可见一斑。梅兰芳写道:“莆仙科介,传统芬芳;有图有解,新见发扬。斯编荟萃,生旦净丑;形态不同,风神富有。后生苦学,高峰能到……”

正是由于艺术家们的呕心沥血,让莆仙戏历久弥新,虽历经千年而辉煌依旧。如今,莆仙戏是莆田市一张极其重要的文化名片,《春草闯堂》等莆仙戏优秀剧目多次出访我国台湾、香港、澳门,以及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法国等,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。2011年,仙游鲤声剧团带着《白兔记》惊艳法国,作为“巴黎中国戏曲节”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,获得“最佳传统剧目奖”,闻名海内外。

热闹背后传承受挫,抢救行动已经开始

在莆仙戏一片红红火火热闹景象的背后,其实存在着不小的难题,特别是在精品剧目、优秀人才、戏迷群体的传承上,遇到了一定的挫折。

“虽然目前莆仙戏演出市场热闹、红火,但由于民间剧团在外演出的舞台、美术等效果较差,加上演员频繁演出忽略了练功,导致剧目表演时较为粗糙,久而久之,降低了莆仙戏的表演质量,特别是在精品剧目传承上十分乏力。”林金标对此颇为痛心。

优秀演员的培养也常常力不从心。莆田市艺术学校是一所以培养莆仙戏人才为特色的艺术学校,堪称“莆仙戏人才的摇篮”。然而,这所学校的招生一直不乐观,每三年招生一次,2012年只招到35名学生,尽管免学费,还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后便退学到民间剧团中演出赚钱了。今年又到招生年份,莆田市艺校计划招收莆仙戏表演、器乐、戏曲舞台美术等专业学生60名,从5月份就已经开始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招生了。

更为关键的是,近年来,莆仙戏的观众、戏迷群体在逐渐出现断层。如今,每逢莆仙戏演出,无论城里还是乡下,看戏的往往都是中老年人,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在戏台前专注的身影了。

对于莆仙戏传承中出现的这些挫折,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,并且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抢救行动。记者从莆田市文广新局获悉,近三年来,已经组织了几十位莆仙戏老艺人表演自己最拿手的折子戏,录像后作为珍贵的戏曲资料,进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。另外,林金标介绍说,对于“莆仙戏之母”——目连戏,也正准备把上、中、下三本全部排演、录像,留给后人,“这项工程十分不易,三本戏全长8小时左右,要花很大功夫”!

在抢救精品剧目的同时,复活、排演这些剧目的担子压在了莆仙戏剧院的演员们身上。这支队伍是从各个剧团中遴选优秀人才组成,专注于莆仙戏精品剧目的传承和表演。去年9月,莆仙戏剧院领衔排演的经典剧目《叶李娘》晋京演出,首度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亮相。“这是我们时隔16年后再度晋京,虽然演员换了一茬,但演出依然非常成功,说明我们的精品化思路很有成效,既传承了好剧目,又培养了优秀演员!”莆仙戏剧院党委书记王少媛说。

2015年,莆田首次启动了“名师带新徒”培养机制,由12位莆仙戏著名老艺人以“结对子”形式收下18位学徒,学徒们是来自莆仙戏剧院的演员和莆田市艺校的学生。莆田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晶洁说,让这些贡献突出、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当师傅,由老艺人口口相授、言传身教,对传承莆仙戏精华和精品剧目更有帮助。

在吸引新一代莆仙戏迷上,莆田市也有不少举措。全省设区市中硬件设施最好的莆仙大剧院,每逢周六便举行莆仙戏惠民演出,以精品剧目和低票价吸引年轻戏迷前来观赏。同时,莆仙戏进校园活动也在越来越多的小学中落地,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开始培养对莆仙戏的兴趣、对文化血脉的认同。

文化名片

莆仙戏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,源于唐、成于宋、盛于明清,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它的表演古朴优雅,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,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;其唱腔丰富,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,被誉为“宋元南戏的活化石”。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,流行于莆田、惠安县北部等地。2006年,莆仙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(原文发布于2015年7月7日《福建日报》)

作者单位:福建日报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加载中~
加载中~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随便看看:

相关推荐:

栏目分类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Copyright © 2018-2030 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 15266660787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874号
鲁ICP备17056173号-5
Top